吴非:“复习”过多造成“少学”,高三一年学生都经历了什么
民小编说
学而习之,是学习最基本的程序,复习是好的,把学习过的知识检查巩固,加深记忆,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。
但是,复习也要掌握好“度”,学生为中考、高考复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,真的有效果吗?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”之“习”,通常被认作“温习”、“复习”,因为学的是经义与“道”,时时复习,思而有悟,或进而为智,因此这个“时习之”才会成为智者的快乐。今之普通教育的“学而时习之”之“习”,则多指“时时复习”、“时时练习”;“复习”的作用,不是为“悦”,而是要对付没完没了的考试。所学不足,“复习”则多到滥。
学生把多少时间花费在了复习上?
一般而言,初中三年六个学期,有两年半五个学期学习,初三年级下学期,基本全用于应试复习。高中三年六个学期,至少高三年级两个学期不上新课,为对付高考而全部用于复习。加上此前频繁的考试和测验,学生还需用相当一部分时间“复习”,这样一来,用于“复习”的总时间就很可观。
统而言之,中学阶段能有一半时间用于“学”,就算不错了。二十年前,江苏某些学校出现“月考”,社会惊诧,一个学期不过四个月,已设“期中”“期末”两次考试,如果每月再考一次,学生疲于奔命。没想到,现在国内一些中学已经有了“周考”,而且在非毕业年级。
奇怪的是,近十年,竟然又有“期初考试”(有些地方称之“期初摸底”)—— 从小学到高三,全面推行:开学第一周,师生忙成一团,学生进考场,教师“监考”、“集中阅卷”。开学即考试,这个意思,岂不等于“没学先考”?
东亚各国和地区二三十年前在应试教育中干过的蠢事,我们全学来了;他们当年没想出的、不敢做的事,我们这头则发明、推广了。
各地编教育大事记,一般不编这些“发明创造”,这或许意味着他们还心存畏惧,知道此类事野蛮愚蠢,害怕未来清算,“只能干不能说”;但未来的教育史肯定要把此事当作一个时代教育的耻辱,他们一定会以此研究一个时代急功近利导致的平庸与落后。
过度复习浪费了多少时间?
1997至2002年,我和一些学科老师曾做过一些尝试:在高二教学结束时,让学生做应届高考卷(当时条件允许做这样的试验,间隔四小时),然后按同一标准阅卷。做这样的试验,是想弄清高三一年的“复习备考”究竟有多大作用,也想通过这个试验观察高考命题改革的可能。
试验结果和预测比较接近:语文科,两个年级相差不大,高二年级均分和应届高三相比,高三并没有明显优势,而且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考得不如高二学生。其他学科也有类似情况。有部分高二学生达到高三高考的平均成绩,更有意思的是:第二年他们的高考成绩仍然为本年级的平均成绩。
当然,没有必要对这样的试验作精细分析,条件和情况有变化,不一定有可比性,更没有必要试图从中寻找应试途径。但这个试验对我们有启示,我们所作的分析判断也是有价值的。
高二学生做高考卷并无明显劣势,可能的原因:高二刚刚学过的知识,很新鲜,“现炒现卖”,而高三用一年时间复习一两年前所学的东西,要寻找印象,要多付代价;其次,高二学生没有压力,他就是“玩玩”的,连“热身”也算不上,而高三考生面对“一考决定命运”,压力过大,临场未必能正常发挥;再次,高二学生体力好,没有经过高三的煎熬,在认知、判断、选择、推理方面,也不至于优柔寡断,而高三学生经过一年复习,难题偏题怪题及各种“弯弯绕”见得太多,临场不免狐疑多虑,少数人已是强弩之末……
当年我所在的学校办学尚比较规范,语文高三上学期照常上新课,尚且出现这样的情况,我们对当时省内外各校过早进入高考复习的弊端,也就看得比较清楚了。
高中三年,用整整一年来“复习”,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,从功利的角度,也“不合算”。读书十一年,进入高三,这可能是他最“能学”的一段时间—— 他总算学了一些方法,积累了一些经验,虽然未必谈得上“厚积”,但有了一些分析和解决能力,正可以用这一段时间适当地“薄发”一下。他完全可以在这一年思考一些感兴趣的问题,甚至寻找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。
然而,整整一年只是“复习”,缠在一团乱麻的题海战术之中,死记硬背,这类“训练”,怎么可能增进人的智慧?
文章来源 | 2017.2《教师月刊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。
微信编辑 | 宋晨曦
推荐阅读
不愿意做班主任,仅仅是因为津贴不够吗?(内附班主任制度的分析与建议)
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
投稿、合作请联系905366878@qq.com